连日来,在山东港口日照港海龙湾,人们多次发现三头江豚在此捕食嬉戏。无独有偶,近期长江江豚也进入活跃期,在长江武汉段水域,游人屡次发现母子豚结伴嬉戏的身影。被称为“水中大熊猫”、一度濒临灭绝的江豚频频现身,说明了什么?保护长江江豚,又有哪些黑科技助力?
同样,在武汉,长江江豚也多次现身。2023年11月16日下午,在武汉经开区金城村江边,有游人发现两大两小4头长江江豚在嬉戏,初步判断为两对母子豚。这是近年来首次在这一水域同时发现两对母子豚,说明这一水域能为江豚提供良好的栖息、繁衍条件。
“微笑天使”长江江豚,是我国长江ECO的旗舰物种,能够直接反应生态环境如何。人们之所以慢慢的变多地观测到长江江豚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长江水质慢慢的变好,极大促进了江豚种群数量恢复。那么,我国目前共有多少长江江豚呢?
第一次江豚科考是2006年,普查数量是1800头;第二次是2012年,数量为1045头;第三次普查是2017年,数量是1012头;2022年第四次普查数量为1249头,与2017年1012头相比,5年时间数量增加23.42%,年均增长率为4.3%,止跌回升,实现了历史性转折。
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也有了较大幅度增加。宜昌葛洲坝下、黄石戴家洲、江西湖口和江苏的部分江段,江豚数量呈现明显增长,武汉江段等一些过去的分布空白区,也发现了长江江豚。此外,禁渔三年来,现在长江流域监测到的鱼类达到193种,比禁捕之初增加了25种。
长江江豚数量变化为什么这么重要?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、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介绍,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,被誉为“水中大熊猫”,江豚生存状况是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“显示器”。可以说,长江的水环境怎么样,江豚的数量说了算。
很多人好奇,江豚种群数量是怎么统计出来的?难道是一头头数出来的?2022江豚科考队队长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解释,这其实就是计算的结果,既有多船重复多次考察的原始数据,还有声学探测结果。
科考队员目视考察是最核心的部分,采用截线抽样法。考察船前方的自动影像辅助系统,也在同步采集影像资料,记录长江沿岸带生境、岸线、航运等环境信息,辅以后期AI识别,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弥补观察队员的估算误差。
不过,用目视的方法,只能看到部分江豚,实际上水下还有看不到的江豚,所以,水下主要采取被动声学和环境DNA技术进行考察。被动声学考察,主要是将收声声呐放入水中,可以有效判断江豚的分布和数量。环境DNA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物种监测手段,可以获取水样中残留的水生生物种类信息。
通过上述方法,估算出发现江豚的概率,再估算适合江豚生活的栖息面积有多大,两者相乘,就能得出江豚数量。具体计算过程很复杂,有很多参数需要校准校正。最终得出每个江段江豚的数量:长江干流595头、鄱阳湖492头、洞庭湖162头。真正的江豚是不是就这么多?郝玉江说,当然并非是,这是计算的结果,但也是最可能接近于真实的种群数量。
长江江豚有约95%以上的时间在水下活动,用传统的目视和声学观察很难获得长时序、大范围的观察数据。目前,科研人员正在通过我国首个小型鲸类实时声影像监测预警平台,来跟踪收集更多这些“水下国宝”的信息,目前已布设40多个监测点。
在宜昌市禁渔禁捕监测平台大屏上,实时显示着100多台智能监控摄像头的拍摄画面和预警信息。中科升哲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高级运营经理柳琳表示,从2021年开始,在宜昌市232公里长江流域沿岸,陆续部署了117台人工智能设备。
柳琳称,“在长江沿线公里就有一个人工智能摄像机,我们给摄像机加了识别船只和识别人的算法。它有一个带红外和热成像的云台,并且360度对整个长江进行扫描,一经发现有人捕鱼、捞鱼,就会触发预警,第一时间把消息推送到渔政执法部门。”
在湖北石首的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,从水温、水压、溶氧率,到江豚的进食量、粪便形态、皮肤光泽等,有关数据不再需要人工记录,而是利用数字技术采集、汇总到智慧生态保护系统的“数据池”内,在智慧大屏上一一呈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