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臭氧污染来袭推进臭氧前体物减排建议从这样一些方面入手
来源:高浓度臭氧检测仪 发布时间:2023-12-26 06:29:086月18日,生态环境部向媒体通报了今年1月—5月,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平均浓度为138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上升8.7%。其中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“2+26”城市O平均浓度为162微克/立方米,
服务热线:010-82912186
6月18日,生态环境部向媒体通报了今年1月—5月,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平均浓度为138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上升8.7%。其中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“2+26”城市O平均浓度为162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上升12.5%。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O平均浓度为156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上升13.9%。汾渭平原11个城市O
夏季臭氧污染慢慢的变成了重点地区城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拦路虎,它与秋冬季PM2.5污染一起成为挡在我们面前的两座大山。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是生成PM2.5和臭氧的共同前体物。它们在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下,经过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。臭氧的生成增加大气氧化性,也会加速二次颗粒物的生成。在一年之中,臭氧浓度一般从5月份开始增长,七八月份到达最高点,进入秋季后逐步降低。尤其在6—9月阳光强烈的夏秋午后,一般是下午1点—4点,温度比较高、相对湿度较低时,非常容易发生臭氧超标。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复杂,监管难度大,企业有“管好每个阀门,才能彻底管住挥发性有机物”的说法。公众的日常生活也可能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。
当前,要打掉臭氧污染拦路虎,攻下臭氧污染大山,深入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,要进一步优化模式打法,保持战略定力,扎实推进臭氧前体物减排。由于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,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的下降带来的压力,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,对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、积极服务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提出更加高的要求。从疫情防控要求看,国内疫情仍面临多重风险,防控压力持续增大,现场监督面临诸多制约因素。
因此,要更突出问题导向,落实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。统筹考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,更加明显问题导向,实施差异化监管,聚焦问题突出、减排潜力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落实“五个精准”, 科学把握监督时度效,因时因事因势确定时间和区位,动态调整监管力量,着力解决造成臭氧污染的突出问题和短板。
要更突出现代科技手段运用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及要求,充分运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方法,融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、卫星遥感、污染源自动监控、用电及生产工况参数监控、环境监管、公众监督等多源数据,建立远程在线监督帮扶信息支撑平台,组织并且开展远程在线监督,分析梳理问题线索,溯源识别排查清单,指导市县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整治、臭氧前体物高值区排查、自动监控异常数据核实、面源治理等。市县健全察觉缺陷落实整改的闭环机制,实行“排查问题列清单、交办企业落责任、核查整改促落实”的闭环管理,压实企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治理主体责任。
要更加注重引导公众参加到防治工作中。公众日常生活中的装饰、粉刷、出行等活动都可能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有关。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,引导公众家用油漆选购水性漆,给车加油选择油气回收设施正常、没有汽油味道的加油站,优先选择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产品或服务。各级政府继续构建“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和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”充分的发挥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。